朝霞映史馆:图卷长河,叩问初心
8月13日清晨,“河韵红章”社会实践队怀着无限崇敬,踏入宏伟壮观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像资料,瞬间将队员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激情燃烧的年代。
队员们仔细参观了各个展厅:在“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展区,泛黄的文献与简陋的用具无声诉说着初到陕北的艰难困苦;在“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展区,描绘军民团结的油画生动再现了延安作为抗战中枢的伟大地位;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展区,记录胜利进程的文物令人热血沸腾,为先辈的伟业深感自豪。
骄阳照坪上:家国情怀,铁骨柔肠
带着历史的震撼,实践队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首先参与了《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家国情怀》主题课堂。从毛岸英同志幼年漂泊仍求学不辍、苏联锤炼、战场请缨直至血洒朝鲜的感人故事,到毛主席强忍丧子之痛,将爱子遗骨永留异国战场的深沉抉择,课堂将“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境界诠释得淋漓尽致。队员们无不被这份铁骨柔肠所震撼,热泪盈眶,深刻感悟到伟人家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至高情怀。
课程尾声,队员郎炫儒代表团队做了深刻总结。她动情地谈到,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毛主席的子女或失去音信,或壮烈牺牲,这些故事背后是一代伟人鲜为人知的情感世界与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他将毕生心血献给人民,对子女虽满怀慈爱却难以周全,其家庭叙事彰显出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是一次理解奉献与担当的灵魂洗礼。
夕辉探山麓:寻根溯源,触摸起点
午后,实践队追寻着党中央在延安最早的足迹,登临凤凰山革命旧址。这里是中共中央机关1937年1月抵达延安后的首个驻地,承载着革命落脚陕北初期的珍贵记忆。
在绿树掩映的山麓间,队员们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相较于枣园、杨家岭,这里的窑洞更显初创时期的简朴。正是在这略显狭小的空间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石的《实践论》、《矛盾论》,主持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1937年5月)。凤凰山,是延安精神的起点,是革命航程中一座重要的思想灯塔。
熔炉淬真金:抗大精神,歌声永续
带着从历史源头汲取的力量,实践队奔赴当日的最后一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这座“革命熔炉”培育了十余万军政干部,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输送了中坚力量。
纪念馆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依然熠熠生辉。丰富的史料展示了抗大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及“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办学特色。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这所“窑洞大学”如何以信仰为火,以实践为炉,锻造出一批批“革命的先锋队”。
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莫过于在纪念馆前的台阶上,在参观学习之后,全体实践队员肃立,齐声高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铿锵的旋律,豪迈的歌词,穿越八十余载时空,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再次激荡。
歌声中,我们仿佛与当年的热血青年同频共振,深切感受到那份为民族解放而学习、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澎湃激情与坚定担当。这歌声,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抗大精神”的赓续誓言。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
从朝霞中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宏观叙事,到骄阳下王家坪军事中枢的运筹帷幄;从夕照里凤凰山革命起点的寻根溯源,到抗大熔炉前以歌声铭刻的青春誓言——这一日的行程,是对延安十三年光辉岁月的又一次深度丈量。队员们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党在延安时期理论创新、军事斗争、生产建设、干部培养的恢弘历史,更在旧址的方寸之间触摸到精神的温度,在抗大的校歌中汲取了信仰的力量。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我们将铭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曾过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永放光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历久弥新。我们将把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抗大学子般的赤诚与坚韧,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让延安精神的火炬,在新时代的奋斗中燃烧得更加炽热明亮!
(审核 王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