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2月5日,商学院(质量学院)“运河新声”社会实践团队赴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活态传承视角下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创新实践”主题活动,系统挖掘运河文化资源转化潜力。
团队采用“双轨调研法”,线上整合近三年运河旅游网络评价数据1.1万条,运用语义分析技术提炼“文化体验单一”“产品同质化”等核心问题;线下通过分层抽样法,在运河文化广场、社区等区域发放问卷。在文化广场举办的“运河文化解码论坛”中,志愿者结合漕运管理体系、临清钞关税收制度等历史案例,与市民展开深度对话,发现受访者对运河商贸文化认知度达75%,但对水利工程技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仅38%。团队还积极与当地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旅游开发的政策与现状。通过实地参观与交流,团队深刻体会到大运河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也为后续的思想策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实地研习环节,团队重点考察了元代漕船模型、清代商帮账簿等文物,结合《漕河图志》等古籍文献,梳理出运河沿线非遗技艺传承谱系。此外,志愿者通过与文旅部门座谈获悉:2023年运河景区二次消费占比不足30%,文化资源转化效能亟待提升。基于此,志愿者提出了“三维活化方案”,即文化体验维度开发“数字漕运”沉浸剧场,运用全息技术复原临清贡砖烧制场景;产品创新维度设计“运河十二时辰”研学路线,串联船闸操作体验、商帮贸易模拟等互动项目;区域协同维度构建“运河城市文创联盟”,推出“运河通关文牒”跨城打卡系统。
2024级经济学3班刘子源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大运河的发展动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审核 刘聪睿)